炒股配资平台哪儿好 央企华侨城业绩“爆雷”,三年巨亏260亿背后...
发布日期:2025-04-01 21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00

炒股配资平台哪儿好 央企华侨城业绩“爆雷”,三年巨亏260亿背后...

华侨城的年报证实了此前的预测炒股配资平台哪儿好,2024年全年亏损近百亿。

近日,华侨城A(000069.SZ)正式披露2024年年报。过去一年,该公司面临较大经营挑战,业绩出现巨额亏损。

2024年,华侨城A实现营业收入544.07亿元,同比下降2.40%;归母净利润亏损达86.62亿元,同比增亏33.42%。

近年来,华侨城A业绩持续承压,已连续三年出现亏损。2022-2024年,其分别亏损109.05亿元、64.92亿元和86.62亿元,累计亏损约260.6亿元。

与此同时,华侨城A的营业收入也连续三年呈下滑态势。2022-2024年,其营收变动幅度分别为-25.17%、-27.39%和-2.4%。

作为一家以“旅游+地产”双轮驱动的大型央企,华侨城A此次年报披露的巨额亏损,无疑给公司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
三年巨亏260亿

华侨城集团作为中国文旅地产领域的龙头企业,近年来正经历着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。

回溯过往,2022年华侨城A实现营业收入767.67亿元,同比下滑25.17%,净利润亏损高达109.05亿元,同比下滑幅度达387.04%。

到了2023年,其营收进一步降至557.44亿元,降幅为27.39%,净利润亏损64.92亿元。2024年,其亏损局面仍未得到扭转,甚至进一步扩大。

从年报数据来看,华侨城A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地产项目结转毛利率同比下降。

2024年,华侨城A房地产业务面临严峻挑战,不仅销售去化压力较大,而且项目结转毛利率下降,导致公司利润空间压缩。

2024年,华侨城A房地产业务签约销售面积173万平方米,销售金额为263亿元,同比分别下降24%和42%。

目前,华侨城A的销售去化压力依然显著。尽管武汉青山红坊组团和襄阳项目在区域市场销售表现较为突出,不过整体销售去化速度仍需进一步提升。

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一二线城市项目去化周期延长,企业被迫降价促销,叠加土地成本、建材人工费用上涨,项目结转毛利率同比下降,直接压缩利润空间。例如,2024年毛利率仅13.05%,同比骤降31.19%。

为提升项目质量与管理效率,华侨城推行跟投机制,但截至2024年末,累计跟投认购总额仅2.62亿元,占跟投项目资金峰值的0.32%,跟投机制尚未充分发挥规模效应。

尽管华侨城的文旅板块2024年接待游客8081万人次,但重资产、长周期的运营模式导致成本高企。北京玛雅海滩水公园、深圳前海欢乐港湾等新项目虽提升品牌影响力,却未能转化为可观利润。

2022年因资产减值计提127亿元遭监管问询后,华侨城A2024年财务费用仍高达77.73亿元,占营收比重14.29%。有息负债总额1304亿元中,短期债务压力显著,货币资金/流动负债仅24.52%,流动性风险隐现。

不过华侨城A仍展现出韧性:经营性净现金流连续两年为正,融资成本降至3.62%。但行业下行周期中,其“文旅+地产”双轮驱动模式反而成为负担——文旅项目需持续投入,而地产销售下滑导致反哺能力减弱,形成恶性循环。

子公司债务违约暴露风险

2025年初,华侨城因子公司云南华侨城实业4200万元债务逾期被推至风口浪尖,这一事件成为其债务危机的重要缩影。

1月3日,云南城投的一纸公告牵出华侨城控股子公司借款逾期的事项。

云南城投在公告指出,为支持华侨城实业开展业务和日常经营,公司陆续向华侨城实业提供借款,截至2020年12月借款本金余额4200.69万元,自2020年至2024年,公司每年对华侨城实业提供的借款进行展期。

截至2024年12月31日,该笔借款本金余额为4200.69万元,并已到期,因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资金压力,华侨城实业无法按期偿还上述借款及利息。

据了解,华侨城实业目前的股权结构为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0%,云南城投持股30%,华侨城企业有限公司持股20%。

不过,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。1月10日,云南城投公告称,对华侨城实业4200.69万元借款进行展期,展期至2025年12月31日。

公告显示,经云南华侨城实业股东各方友好协商,充分交换了项目公司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改善措施等,云南城投最终决定为该笔借款本息提供展期。

云南华侨城实业是华侨城布局云南文旅的核心载体,但截至2024年9月底,其资产负债率高达235.45%,净资产为-14.25亿元,连续两年累计亏损超2亿元。

从自身债务情况来看,截至2024年末,华侨城A有息负债总额1304亿元,其中短期债务占比31%(约404亿元),而货币资金仅134亿元,现金短债比0.33,远低于安全阈值。

尽管2024年平均融资成本降至3.62%,但庞大的债务规模导致利息费用化金额激增。2024年财务费用77.73亿元,占营收比重14.29%,成为吞噬利润的主因之一。

为缓解压力,华侨城自2023年起加速出售资产,包括上海宝格丽酒店、深圳艾美酒店等优质资产,2024年进一步转让昆山康盛、江苏融德等公司股权,累计回笼资金超50亿元。然而,这种“断臂求生”未能根本解决债务问题。

“文旅帝国”陷信任危机

华侨城成立于1985年,凭借“锦绣中华”主题公园开创了中国文旅地产先河。然而,近年其发展轨迹逐渐偏离初心,陷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控制的失衡。

最初的10年,是华侨城的黄金时代,以“旅游+地产”模式低价拿地,打造深圳东部华侨城、北京欢乐谷等标杆项目,形成“文旅引流+地产反哺”的闭环。

2016-2020年,华侨城激进布局全国,2019年以19.33亿元竞得深圳光明中心区地块,计划打造26万平方米TOD综合体“九樾广场”,定位“光明之窗”地标。

2021年以来,行业下行叠加华侨城自身战略失误,多地项目停工烂尾,如深圳坪山综合体、武汉TOD项目等,被地方政府点名督促复工。

与此同时,华侨城近年因虚假宣传、降标减配等问题频遭业主维权,更是陷入信任危机。

其中,华侨城深圳多个项目出现质量问题。其中,四海华亭2024年交付后因墙面空鼓、电梯故障等问题,业主多次集体抗议,要求退房;九樾广场原计划2024年竣工的TOD项目因资金链断裂停工,商业配套烂尾,引发已购房业主恐慌。

从全国范围来看,上海唐镇、武汉、无锡等地项目因减配交付、规划与宣传不符等问题,业主投诉量激增。2023年8月,华侨城总部爆发员工维权事件,暴露内部管理矛盾。

另外,华侨城还存在旧改项目烂尾。其深圳龙岗良安田新村旧改项目启动8年仍无进展,超百户业主未收到过渡费,拆除后的工地杂草丛生,成为城市“伤疤”。

回顾华侨城的发展可以发现,为追求规模,华侨城在三四线城市低价拿地,压缩建设成本,导致交付质量下滑。

另外,其文旅项目重资产投入未能带来预期收益,反拖累地产销售回款,形成恶性循环。再加上其高管与员工福利待遇悬殊、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频发,削弱市场信心。

实际上,华侨城的困境是传统房企转型的缩影。短期需通过债务重组、资产盘活稳定现金流;中长期则需重构商业模式,从重资产开发转向轻资产运营,并强化产品力以重建市场信任。

接下来炒股配资平台哪儿好,华侨城能否实现“止血”并推动改革,将决定其能否从“文旅帝国”蜕变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,仍面临巨大挑战。